英國的大學總予人巍峨優雅的印象,由徐志摩的《再別康橋》,到《哈利波特》電影裏的霍格華茲,都讓人感到置身知識堂奧。像陳之藩先生寫道:「(英國學院)不論裏面多不舒服,窗戶多不合適,從外面看來,總是有一番氣派。」(旅美小簡)
懷着這個印象,看到英國大學財困的新聞,覺得有點殘忍。百多年的學院怎會如此銅臭?現實正是如此銅臭。
過度市場化,過度倚賴留學生,尤其是中國的,令疫情下的英國大學陷於絕境。今期《經濟學人》有文章提到,由2011年到2018年間,中國留學生上升了62%。國際生學費是本地生三倍,在48所院校裏,國際生提供了五分一的收入。
英國抗疫弄得一塌糊塗,九月開學可能要網上上堂,新入學的國際生紛紛打退堂鼓,要不放棄學位,要不延遲一年入學,學費財源中斷,大學驚惶失措。向政府索二十億英鎊援助,已遭拒絕。
早前英國大學職員罷工,原因是大學為吸引學生,花巨資建華麗教學大樓,借得一屁股債,卻沒投資在教學人員身上,只大量聘用短期合約人員。脫歐之後更出現人才流失,歐洲來的教授感到不受歡迎,紛紛離開英國。歐盟撥出的研究經費,再沒有英國的份兒,所謂雪上加霜。
過不了今次財困危機,有些大學將會破產。英國高等教育早該改革,疫情出現只是催化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