卓立德(右)表示,Dorabjee(畫像)創辦渡海小輪服務。 凌樹輝攝
【本報訊】中環天星碼頭被拆不經不覺一周年,民間團體與海事博物館趁天星小輪110歲生日前夕,本周末起在新中環碼頭舉行紀念展覽,讓公眾追思這段集體回憶。創辦小輪服務的波斯拜火教徒(Zoroastrian)後人,則對伴隨成長的碼頭被拆仍然感到難過,希望政府學會珍惜保護文物。 記者:黃偉駿
作為本港拜火會領袖之一,卓立德(RustomK.Jokhi)與天星碼頭有一份獨特感情,其祖先Dorabjee於1888年創辦了天星小輪前身九龍渡輪公司,他本人兒時經常乘搭天星小輪,「碼頭要搬,我感到很難過」。他認為,港府的保育工作有待改善,「新加坡、廣東都做得好好,我們的政府應該要做更多」。
以星為記象徵光明純潔
中環海岸線變遷近百次
世界交通之友會務顧問羅仲仁表示,展覽除了展出數百張珍貴的天星歷史圖片,還有海上交通歷史,「大家都唔知道,原來中環條海岸線咁多年變咗90幾次,天星小輪唔係雙頭船,每次由九龍返香港,其實係用個尾嚟行」。
話你知:波斯國教傳入東方
拜火教(Zoroastrianism)起源於中東,曾經是波斯帝國國教,後來伊斯蘭教興起而式微,部份堅信拜火教的波斯人,便大舉移遷到印度西部一帶定居,被當地人稱為帕西人(Parsee)。
200帕西人定居香港
天星紀念展覽簡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