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香港人口密集,到底有多密集?鰂魚涌的一排巨廈,把「密集」這個形容詞演繹得最為極致!五幢建於七十年代的大廈相連一起,住了超過七千人。窗接窗,戶貼戶,連綿成一道大屏風,盤踞英皇道一段路。巨廈印證了幾代香港人的居住問題,鑽盡窿窿罅罅,用盡寸寸土土。
記者:周燕
攝影:伍慶泉
鳴謝:李浩然博士提供部份圖片及歷史資料
視覺震撼
宛如迷宮
山寨工場
功能大晒
鰂魚涌巨廈設計簡潔,沒有花巧裝飾,如果建築形態是一套語言,它代表着直接,不加修飾,但內涵豐富,屬於包豪斯(Bauhaus)風格。李浩然說,五六十年代建的樓宇、舊式公屋、官立學校多是這種風格,「從外表看,一望就知哪裏是樓梯。」外形要追隨功能,因為功能大於一切,不故弄玄虛。這真教今時今日吹噓自大炫耀豪華品味的豪宅,情何以堪!
十大古蹟定格睇
1.香港大學本部大樓
1912年落成,以富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花崗石柱支撐,頂部是鐘樓,四角有塔樓,內有四個庭院。是港產片取景勝地,好像張婉婷的《玻璃之城》。
2.英皇書院
1926年落成,是香港僅存六幢戰前官立學校校舍之一。校舍以紅磚砌成,拱形柱廊、飾有石柱的外廊等設計,屬新古典主義風格。
3.中區警署古蹟群
由中區警署、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組成。警署大樓歷史悠久,建於1864年,與域多利監獄相鄰。中央裁判司署屬希臘古典式建築,石柱宏偉。
4.景賢里
建於1937年,屬中國文藝復興風格,糅合了中西式建築特色,是港島山邊的歷史豪宅之一,汪明荃主演的電視劇《京華春夢》曾在此取景。
5.前九龍英童學校
校舍屬典型維多利亞時代建築風格,為適應本地氣候環境,建有寬闊游廊,高樓面及金字瓦頂等。現為古物古蹟辦事處辦公地方。
6.瑪利諾修院學校
採用中世紀修道院或學院的佈局設計。拱頂天花、麻石階梯、尖拱門、塔樓等設計令到校舍古色古香。
7.香港天文台
座落於九龍山丘上,建於1883年。樓高兩層,呈長方形,有拱形窗和長廊,是殖民地建築。
8.廣瑜鄧公祠
位於錦田水頭,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年,為紀念第十七世祖鄧廣瑜而興建。屬清朝民間建築,兩進一院三開間佈局。
9.荃灣三棟屋
是典型客家圍村,於1786年由陳氏建立。正廳擺放了先祖的神位,面向正門,正門石楣上刻有「陳氏家祠」。
10.舊北區理民府
約建於1907年,是港英政府租借新界後最早的民政中心。以紅磚及花崗石作為主要結構,又有磚柱游廊、拱形門窗,屬愛德華式建築風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