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炭,工業區一個,很難聯想到「宜居」二字,卻原來
火炭早在二百多年前已有客家人定居,共建十四條鄉村。
現在,從沙田乘小巴十分鐘來到火炭平房區遺址,坐在梯級上
幻想昔日住滿人家的風光,遙看遠方山間村屋炊煙升起,
才真真正正認識火炭。
記者:邵超
攝影:劉永發、陳盛臣
模特兒:Fish @ Jam Cast(服裝提供:Ice Fire)
拆屋,莫須有
火炭平房區源起
火炭平房區清拆後,居民已獲安排遷至馬鞍山頌安邨頌和樓。據山尾村原居民代表洪福指,六十年代火炭有很多來自大陸的難民,於山邊自搭木屋。惟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,沙田成了重災區,原居民獲政府安置,但同樣失去家園的非原居民卻無此等福利,嘉道理農場於是資助興建火炭平房區,讓這批非原居民每月付十元租金便可安居。每間兩層高的平房,一層一個單位,每個單位約數十呎,無獨立廁所,配套類似石硤尾七層徙置大廈,總比木屋安全。